歷史,連結著世代相承的血脈
在時光的長河中流淌著
這些記憶融入了你我的日常、被蒐藏進國史館
在這裡,透過 AR 科技的重現
帶我們走進虛擬的世界中,細聽先賢娓娓道來
從常民生活、政治與政策、到人文史蹟
段段故事都在訴說著關於這片土地上,我們走來的路
如今歷史,不再是沉默的過去
而是我們共同的生命,在每一次互動中
觸摸文化的脈搏、讓未來在這裡發芽
滋潤著下一個世代的旅程
本文會依照以下順序撰寫,讀者可依序閱讀
1. 文化邂逅、深揭時代脈動:關於國史館
2. 科技與人文歷史的碰撞:國史館「時遞 ‧ 光域」AR 擴增實境
2-1. 空間辨識與 AR 擴增實境簡介
2-2. AR 擴增實境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使用
2-3. 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 特色
3. 國史館「時遞 ‧ 光域」AR 主題策展
3-1. 動物禮讚 - 總統副總統文物展
3-2. 島嶼原色 - 館藏原住民主題文化精選
3-3. 球之聲 - 館藏棒球檔案文物特展
3-4. 建築的歷史常設展 - 國史館
4. 國史館,虛實間的文史沉浸體驗
1. 文化邂逅、深揭時代脈動:關於國史館
從台北的西門捷運出站,往西側走就是旅客熟知的西門町商圈,從西門紅樓、西本願寺、到琳瑯滿目的在地小吃美食,還有無數將臺灣行銷向世界的紀念品店;而往東側延伸出去,則是滿滿與軍政、藝文史蹟相關的建築與建設,像是總統府、臺北憲兵隊、中山堂、國立臺灣博物館,以及本次要介紹的「國史館」。
國史館自 1947 年成立以來,一直作為歷史研究的重要機構,承載著保存與發揚臺灣文化的使命;於 1957 年在臺復館後,國史館不斷充實館藏,收藏了豐富且珍貴的檔案與文物,是為探究臺灣歷史的核心資源庫。館內展覽內容多樣,從原住民文化、殖民歷史、到社會運動等主題都有,常設展區則以總統與副總統相關的文物為主,當中尤以「總統的禮品展」最具特色,陳列了來自國際友邦和民眾贈送的各類蒐藏,讓旅客得以一窺臺灣國際交流的風貌。
近期國史館更是運用 5G AR 科技,推出「時遞 ‧ 光域」平板,大幅提升觀展體驗,只要手拿一台平板,就能讓文史資料和展品更具互動性和生動感,拓展了傳統展覽的形式,還能使觀眾更深入體驗和理解歷史!
2. 科技與人文歷史的碰撞:國史館「時遞 ‧ 光域」AR 擴增實境
2-1. 空間辨識與 AR 擴增實境簡介
國史館近期推出的「時遞 ‧ 光域」AR 互動導覽,主要是在展覽空間中採用光學雷達測距技術結合 AR 擴增實境,為觀展者打造不一樣的互動體驗。光學雷達測距技術能精準感測空間中的距離和方位,因此當拿著平板靠近某個展品時,系統會自動辨識最接近的內容,只要依照指示掃瞄特定空間,平板裝置中就會顯示出相關介紹。
在以往的展覽中,觀眾需要尋找展品旁的資訊牌或參考音頻導覽;但有了雷達測距空間辨識與 AR 技術的結合,參觀者只要靠近文物前,就可以看到該物件的歷史故事、製作工藝,甚至還有 3D 立體模型動畫,能 360 度不受限的觀賞細節,用以輔助沒有導覽員解說的時,更有種「歷史活起來」的感覺。
2-2. AR 擴增實境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使用
Step1. 打開「時遞 ‧ 光域」平板,並且任意在國使館內一、二樓展廳間移動。目前國史館中共有六個區域、展間有結合 AR 科技,分別是「球之聲」、 「島嶼原色」、 「動物禮讚」、「臺灣歷史上的選舉」、 「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元年」、以及「建築的歷史」。
Step2. 選定展廳後,「時遞 ‧ 光域」平板會自動運用雷達測距進行精準的空間辨識,並推送「最接近的 AR 互動區」;另外,也可以直接在展廳中找到有「AR」標示的展示品,即代表該陳列的蒐藏品有進一步的 AR 介紹。
Step3. 到陳列品的 AR 互動區附近後,該展示的名稱會呈現在「時遞 ‧ 光域」平板右上方,只要按下右上角的展示品名稱按鍵,就會轉跳到「拍攝」的畫面。
Step4. 依照提示照片的範例,把「時遞 ‧ 光域」平板移動到畫面與範例照片相似的位置,系統就會跳接進入該展品的 AR 互動介紹。
2-3. 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 特色
光學雷達測距技術在空間辨識上的最大優勢,主要在捕捉物件的相對位置上擁有極高的精準度。在這樣的基礎下,當結合 AR 技術,就能將文物或展品的細節逐一拉出進行更深入的介紹。有了科技的輔助,也能比傳統導覽更精確,因為導覽常常都僅能說明「請看右上角」、「觀察側邊的部分」等等,無法如此精準的指出特定位置。
相較於傳統的 2D 圖像辨識,空間辨識技術結合 AR 能在平板上展現出逼真的立體動態影像,讓觀眾可以 360 度觀賞展品,打破實體展示的侷限。不論從哪個角度觀看,都能在平板上體驗到更真實的視覺效果。
過去參觀國史館這類展示館,往往需要依賴導覽員的專業解說才能深入了解展品的歷史背景;然而,現在有了這個智能平板設備,觀眾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自主探索,無需依賴導覽人員,也能隨時查看感興趣的細節。
平板設計上有建議路線,方便觀眾輕鬆掌握最佳參觀順序。透過右下角的展區空間地圖,可以即時確認自己所在的展區位置,同時依循推薦的順序進行參觀,不打破展覽的故事連貫性,讓展品的脈絡完整呈現。
此外,觀眾還可以將自己與 3D 立體虛擬影像作「另類留影」合照,為參觀留下有趣的紀念!
國史館每年吸引大量來自日本、韓國及其他國際地區的遊客,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能體驗到這個創新的互動導覽,平板特別設有中文以及英文兩個版本,確保不同國家的訪客也能輕鬆了解展品的故事背景,並透過這項科技感受到國史館豐富的歷史魅力。
3. 國史館「時遞 ‧ 光域」AR 主題策展
國史館目前大部分展廳都有配合「時遞 ‧ 光域」AR 策展,果子個人最推薦「動物禮讚」、「島嶼原色」、「球之聲」這三廳,因為整體的互動內容及 AR 3D 動畫最豐富,另外也蠻推薦透過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在史博館內尋找建築的各種細節與特色!
3-1. 動物禮讚 - 總統副總統文物展
動物禮讚展廳主要呈現了總統、副總統歷來的受贈禮品,並以動物形象在文化中的意涵為主軸,分為「國徽與國鳥」、「神話傳說」、「常民生活」和「生態保育」四大主題。各單元展示了不同文化和歷史中富有動物象徵的文物,包括俄羅斯雙頭鷹國徽、印度的象神木雕、德國的巴迪熊,以及以孟加拉虎為靈感的琉璃藝術品等,期許能喚起觀眾對動物角色的認識及生態保護的意識,體現動物在全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存在。
排灣族視百步蛇為守護神,認為自己是「百步蛇的子民」,因此蛇紋成為排灣族工藝中常見的象徵元素。而「雙連杯」是排灣族特有的飲酒器具,在族人歡宴和重要祭儀中被廣泛使用,使用時需要兩人分別以左手和右手同時端起杯子共同飲用,象徵情感的連結與族群的認同,也反映了排灣族社會中人際關係與團結合作的核心價值。因此這件「蛇紋雙連杯」禮品,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與信仰,深具排灣族的文化意涵。
在過去,透過解說牌及導覽,最多僅能知道「蛇紋雙連杯」所代表的意義,或許進一步能透過導覽員的演示,了解應該如何使用;不過現在有了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,就可以直接在畫面中看到族人使用蛇紋雙連杯的立體動畫影像,不僅更直覺,也讓觀展更生動有趣。
有時候總統、副總統受贈的禮物,會與當時的「政策」有關,像是來自加拿大的「北極熊石雕」就表徵著對環境保育的訴求。北極熊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熊類,棲息於北極圈附近,加拿大擁有全球最多的北極熊,數量達 15,000 隻之多,其中邱吉爾鎮更因每年聚集的北極熊而被稱為「北極熊之都」。然而,隨著北極冰層逐年消融,北極熊的覓食範圍縮減,牠們不得不進入邱吉爾鎮尋找食物,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。這一狀況強調了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,提醒我們因應氣候變遷的緊迫性。
也有些禮品,象徵臺灣在國際上的外交關係。「駱駝銅雕」由西非布吉納法索所贈,該國曾兩度與臺灣建交,這件禮品就是與臺灣仍是邦交國時所贈。在「時遞 ‧ 光域」平板上,觀除了可以看到駱駝銅雕的說明,也能看到駱駝群行走的動畫,使展品更具生命力。駱駝在非洲擁有超過 4000 年的馴化歷史,被稱為「沙漠白金」,在乾旱地區的交通、飲食和運輸等生活層面扮演著重要角色;因此駱駝銅雕不僅代表著解駱駝在沙漠地區的重要性,也是曾經友邦的歷史紀念。
3-2. 島嶼原色 - 館藏原住民主題文化精選
幾世紀以來,原住民族透過信仰、民俗與精湛的工藝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生活面貌,為臺灣帶來了深厚的文化底蘊。隨著移民的到來,他們在交流和文化激盪中展現出獨特的生命力,是臺灣最珍貴的特色之一。總統和副總統的外交贈禮蒐藏中,經常可以看到來自臺灣原住民族的手工藝品;同時,因為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民族之一,因此這個展廳也將南島語族國家的贈禮一起收納,讓民眾得以一窺南島語系族群文化篇章,感受臺灣在這場海洋遷徙中的獨特地位和意義。
展廳正中央陳列著由人間國寶 陳利友妹 於 2018 年贈與總統的「排灣族刺繡背心」。這件背心採用了排灣族的傳統「十字繡」技法,並使用經典的黃、綠、橙等植物染繡線製成,鮮明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藝充分展現了排灣族文化的精髓。背心上的陶壺和琉璃珠圖案象徵著高貴的地位、人像圖騰則有頭目與貴族的意涵,表現了排灣族的階級制度與社會結構。搭配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的平板裝置,各圖案的位置在影像中被精準地標示與解析,讓觀眾更能理解這件背心所表徵的文化與意涵。
「人獸形玉玦」形似玉製鑰匙,是臺灣卑南族新石器時代代表性的玉器,它們採用雕刻技術設計出頭部為獸類動物的兩個並立人形,造型非常獨特,是臺灣特有的玉器形式。不過這件人獸形玉玦並非作為鑰匙使用,推論應該是耳飾或作為陪葬品。透過「時遞 ‧ 光域」的平板裝置,還可以看到 AR 動畫在人獸形玉玦旁做了一個棺材,象徵有機會是用以作為陪葬品。
「椰殼壺」是達悟族生活中常見的容器,體現了他們與海洋共生的生活方式。達悟族人主要以海鮮為食,並使用海水煮湯,這種海洋風味的飲食特色讓他們需要一種耐用、易於取得的容器來盛裝湯品或其他食物,因此海岸隨處可得的椰子果殼正好成為最理想的自然材料。同時,這個椰殼壺的表面雕刻了達悟族的「人型紋」,人型紋象徵部族中的力量與傳承,還有許多傳說,每一種都賦予了它成為達悟族工藝、信仰與生活智慧的意義。
3-3. 球之聲 - 館藏棒球檔案文物特展
棒球在臺灣的歷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,然後再到經濟起飛時「三級棒運」的蓬勃發展、和國際競爭的嚴峻中,棒球反倒在臺灣不斷成長,伴隨著無數臺灣之光在國際舞台上閃耀。「球之聲」展廳以棒球為主題,精選了多件與棒球有關的館藏檔案和文物,包括文件、經典賽事照片、總統親筆賀電,以及動人影像紀錄等,呈現了棒球作為「國球」與臺灣民眾之間的連結、也刻畫出不同時代臺灣人為夢想與榮耀奮戰的精神。
說起臺灣的棒球,不得不提到源自臺東縣延平鄉紅葉國小的「紅葉少棒隊」,以這支少棒隊在 1968 年以驚人的 7:0 擊敗了來訪的日本少棒明星隊,促成臺灣於隔年組成金龍少棒隊,參加美國賓州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大賽,為日後的「三級棒運時代」奠定了基礎。同時,紅葉少棒隊的成功故事喚起了臺灣民眾對棒球的熱情,並激勵無數孩子參與棒球運動,成為臺灣棒球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走進展間,透過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可以看到 AR 的紅葉少棒打擊動畫,非常可愛。
如果說紅葉少棒隊是臺灣棒球的濫觴,那麼讓臺灣被世界看見的功臣便是 王建民。王建民 出身台南,靠著堅定的意志力和不懈的努力從臺灣少棒選手一步步走上大聯盟,最終成為紐約洋基隊的王牌投手。他的沉球球路及穩定表現讓他在 2006 年和 2007 年成為美國職棒大聯盟 (MLB) 的勝投王,這是臺灣投手在大聯盟的空前成就,更被譽為「臺灣之子」,更成為全臺灣的驕傲。
球之聲展區中有非常多 AR 動畫在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中呈現,有時候也可以直接蹲下來近距離觀看,有種以上帝視角看故事的感覺。
3-4. 建築的歷史常設展 - 國史館
國史館位於總統府後方,除了蒐羅各式重要臺灣的文史紀錄、文物、以及禮贈品外,建築本身也是座市定古蹟。外觀融合了西洋古典與現代風格,建築立面左右對稱,有穩定與秩序之美,增添了整體莊嚴的氛圍;大門上方採用了精緻的拱窗設計,流露出巴洛克式的氣質;外牆搭配著洗石子牆面,灰白色的牆面上可見細密的顆粒,增添了質樸的質感,既不失低調,又充滿歷史的厚重感。
國史館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,當時作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所在地,承載著臺灣早期的交通與通信任務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,「建築的歷史」常設展廳中可以發現如「出線孔蓋」這類文物。由於當時臺灣正邁入電氣化時代,館舍若非與郵電事務相關的設施,便不會有這類工具的出現。
在「建築的歷史」常設展文物櫃中,還可以找到「燒毀的柱頭」。在 2003 年有位男子駕駛裝滿汽油的貨車衝撞國史館正面圓拱門而引發大火,燻黑了建築內外,這個柱頭就是當時被燻黑的其中之一。用「時遞 ‧ 光域」平板還可以看到貨車衝撞國史館的 AR 動畫影像呈現。
另外,該展廳中的後半部有一張「百葉鐵捲窗」圖,其本體位於國史館西側,因為該位置曾經是匯兌儲蓄的辦公室,裡面存放了大量的文件,因此基於防盜、防災的考量,便衍生出了鐵製的百葉鐵捲窗。雖然該窗目前已經不再使用,但透過「時遞 ‧ 光域」互動導覽平板,依然可以還原當時捲動百葉鐵窗的樣子。
4. 國史館,虛實間的文史沉浸體驗
歷史不應該只是過去,而應該是一段段與我們最容易產生共鳴的故事。國史館透過擴增實境 (AR) 的運用,使歷史得以被重新演繹,變得更加生動、有趣,讓觀眾能夠以更加直觀和互動的方式來感受歷史,且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,而是以主動的方式去探索與理解過去。
這種「活起來」的展示模式,使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年份,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歷與情感。我認為這樣的體驗,一定可以讓更多人開始對歷史產生興趣。這樣的變化,不僅使歷史教育變得更具吸引力,還能讓國史館在推動歷史文化傳承使命的同時,真實的讓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也更能一起共感。所以走吧!這次就讓我們到國史館,用最新的科技體驗這些深遠的歷史與文化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