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時光的長河裡
有座城鎮以河流為脈搏,以木香為呼吸
大溪,這座從歷史走來的工藝古城
將百年匠魂刻入每道木紋裡
等待著有天與旅人的相遇
這裡的匠人,用一生歲月與木材對話。他們的手,能剖開巨木的宏偉、也能雕琢神桌的莊嚴;能融合現代效率、也能打磨出世界金牌的細膩。工藝,對大溪來說不只是種技藝,更是將山林氣息、信仰溫度與生活哲學,細細鐫刻進日常的每一刻。
當親手打磨一雙木筷,在削磨之間感受從粗糙到溫潤的轉變;當品嚐盛裝於桐木盒中的在地滋味,體會食器與食材的相輔相成。就會發現,工藝是能捧在手心的溫暖、更是能帶回家的人生記憶。
一趟喚醒五感的旅程
讓我們在快時代裡找回慢生活
在機械複製的年代重溫手作的獨一無二
走吧!一起參加桃園大溪工藝週
帶走對生活的溫柔嚮往
和一段與匠人精神的深度交流吧!
1. 一座從河流走向生活的工藝古城:桃園大溪
2. 揭開百年木工藝重鎮新篇章:大溪工藝週 & 國際交流論壇
3. 以五感體驗,探索百年工藝與國際視野:大溪工藝週遊程
3-1. 見證原木的宏大規模與產業鏈的源頭:添富木業
3-2. 現代化效率與傳統家具製作的融合:木匠先生
3-3. 神聖大型桌具的製作與信仰的傳承:堂和神桌
3-4. 世界金牌的現代細木作傳習:森平房家具製作所
3-5. 以五感品嚐在地的美好:工藝餐食 - 大溪當地、當季、友善的食材
3-6. 將匠心融入日常餐桌:工藝體驗 - 木筷 & 木房子 DIY 體驗
3-7. 從大溪到全世界,工藝城市間的深度交流
3-8. 在削磨之間享受創作的寧靜:削磨時光
3-9. 將自然體驗轉化為生活載體的雕刻哲學:木夫
4. 將大溪人文記憶帶回家:遊程贈禮
5. 匠心所繫,以木為語,木藝收納的歷史與未來:期間特展
5-1 跨越百年的生活哲學:收納工藝的時代演繹 (公會堂)
5-2. 跨維度的工藝對話:收納設計的未來展演 (武德殿)
6. 時光慢流,以手作溫暖歲月:大溪工藝生活美學之旅
1. 一座從河流走向生活的工藝古城:桃園大溪

桃園大溪,這座坐落於大漢溪河階上的古鎮,乘載著北部台灣最早的繁華與歷史記憶。在清代,大漢溪水運的便利性,讓大溪成為連接淡水、艋舺的內陸港口,是當時茶葉、樟腦與木材的集散中心,造就了「崁津歸帆」的盛景,這份因商業富庶而積累的底蘊,清晰地鐫刻在老街的建築上;漫步於和平路、中山路等老街,映入眼簾的盡是日治大正時期所留下的西洋歷史式樣牌樓。這些牌樓將西方繁飾主義的華麗山頭、羅馬柱,巧妙地與閩南傳統的魚、蝙蝠等祈福圖案融合,形成大溪既典雅又富有在地文化氣息的「大溪款」立面風格,也是許多旅客對於大溪最深的印象之一。

然而,大溪的魅力不僅在於建築,這裡還有著傳承百年的木藝工藝;從早期的家具製造、生活木器起家,隨著經濟發展與信仰需求,大溪的木藝師將技術投注於神桌製作,細膩的鑿花與精密的榫接技藝,讓大溪與南部的鹿港齊名,有「北大溪、南鹿港」的神桌傳奇美譽。即使河運沒落,繁華轉移,大溪的匠人精神與木藝火種一直未曾熄滅;如今的大溪轉身成為一座「無圍牆博物館」,以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群為核心,將整個城鎮的歷史街區、日式宿舍群與在地工場串聯,讓旅客在漫遊之間,處處都能感受到歷史與工藝的溫度。
2. 揭開百年木工藝重鎮新篇章:大溪工藝週 & 國際交流論壇

在都市化浪潮下,許多角落的手作工藝可能面臨被遺忘的危機;而大溪透過這些由木藝堆疊而成的文化底蘊,近幾年來孕育出獨一無二的年度盛事「大溪工藝週」。

大溪工藝週由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推動,願景是將大溪打造成一座充滿生命力的「工藝之城」,希望讓所有旅客都能「用工藝與世界交朋友」;並透過三大主軸「打開工場」、「工藝週市集」與「國際交流」,帶領大眾重新認識工藝與生活的關係。

「打開工場」打破了工場的神祕界線,讓遊客得以走進平時難以踏入的在地工坊,零距離觀摩職人從巨木原材到成品的實作過程,親身體會百年技藝的傳承與創新。

「工藝市集」及「國際交流」則讓大溪立足台灣,與世界對話,歷屆邀請日本益子町、石川加賀等工藝城市的職人團隊參與,促進台日雙方在陶器、漆器、木工等領域的技術交流,共同探索傳統工藝的永續新未來。
除了工藝週的相關遊程及活動,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推動下,傳統工藝也正在轉型創新!其中特別有感的是 文化路徑有限公司 研發的「Show Wood 模速秀」,結合 AI 與 AR 技術的翻轉傳統的木業工藝,近期更榮獲「紐約數位獎 (NY Digital Awards)」銀獎、並摘下「最佳技術成就 (Best Technical Achievement)」殊榮,為大溪木藝的數位轉型開啟嶄新的篇章!「Show Wood 模速秀」的誕生,源自於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所推動的「擴大中小企業 5G 創新服務應用計畫」。(讀者可以直接轉動、放大、甚至用行動裝置點選上圖右下角的 icon,即可進入 AR 擴增實境模擬。)

團隊以「零門檻、高效率、低成本」為核心理念,運用 AI 掃描快速產生高擬真 3D 模型,然後透過 Web 3D/AR 技術,讓消費者無需下載應用程式,就能直接在網頁上將傢俱以真實比例投射至自家空間,即時預覽體驗。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桃園、嘉義、臺南等木藝重鎮推廣,實現「從手作到數位」的跨越,讓台灣這些職人透過「Show Wood 模速秀」,使木藝的細膩質感以科技的方式延伸,更讓世界看見「臺灣設計」與「臺灣技術」的文化力量!

此外,2025 年 11 月 8 日 (六) 上午,在桃園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還會有「第二屆大溪國際木傢俱工藝設計競賽 - 國際評審交流講座 II」。由本屆競賽評審總召、亞洲大學副校長 陳啟雄 教授主持開場,邀請來自丹麥 PP Møbler 品牌的執行長 Kasper Holst Pedersen 主講。講座主題為「木傢俱國際市場的品牌策略」,以英文演講並提供同步口譯。Kasper 將分享 PP Møbler 在全球市場的發展經驗,談品牌如何在堅持手工與永續理念的同時,仍保持現代設計的靈活度。中場短暫休息後,陳啟雄 教授會繼續與 Kasper 將以「小型木作工坊的品牌策略」為題展開對談,延伸探討在地工藝如何與國際品牌精神對話,非常值得這個周末來訪的旅客一起來共襄盛舉!
報名連結:點我
3. 以五感體驗,探索百年工藝與國際視野:大溪工藝週遊程

這次的大溪工藝週以「走!用工藝與世界交朋友」為主軸設計遊程,行程圍繞四大體驗:除了先前介紹的「打開工場」、以及「國際工藝選品」,還有以在地嚴選食材盛裝於精緻器皿中的「工藝餐食」,讓旅客能品嚐土地的豐饒;以及「工藝體驗」,透過手作 DIY 課程,將匠心親手融入生活物件。接下來,本文將會繼續分享本次遊程的重點內容介紹。
3-1. 見證原木的宏大規模與產業鏈的源頭:添富木業

大溪的工藝之旅,從木材產業鏈的最源頭「原木大剖加工廠」開始。添富木業,作為北區最大規模的原木大剖加工廠,是大溪木業從山林到製成品這條完整產業鏈中的核心樞紐。添富木業廠房裡展示了超過十米長的大梁,整個工場的設計最初還有日本人協助完成,旅客可以在這裡直接理解木材如何從原始的「原木」狀態,轉變為可供家具製造和精細工藝使用的「板材」。

「早期在學習怎麼看木頭好壞,都會帶著一包豆干上山,和原住民族朋友們打交道,和他們交換知識與經驗」老闆和我們娓娓道來這一路走來的點滴。一塊巨大的原木,內部紋理、年輪密度、以及可能存在的內部缺陷,必須在選材前仔細評估,所以老闆久而久之也累積了「透視眼」的豐富經驗,不用切開木頭,就能精準判斷與選擇優質的木材。

接著,老闆也分享了許多工藝的技法,像是原木若想要有穩定且直向的紋理,常採用「徑切」法;而若想展現木材的絢麗山形紋,則會選擇「弦切」。這種專業的判斷與切割技術,是確保木材物盡其用、減少浪費的關鍵。添富木業的「大剖」規模,象徵著大溪曾經作為木材集散地的強大勢能和產業縱深,即使在今日,依然維持著其在供應鏈上的重要地位。

然而,隨著臺灣本土森林政策的調整,添富木業如今所處理的原木,大多已轉向依賴國際市場的進口,其中包括來自東南亞地區的紅木和柚木等質美堅硬的材種,正是大溪高級家具能夠維持其聲譽的重要原材料。在經過添富的初步加工後,這些板材才能分送到下游的家具廠、神桌店或獨立工作室,進行進一步的乾燥、選材和精製。
3-2. 現代化效率與傳統家具製作的融合:木匠先生

從添富木業見證了原木的龐大與粗獷之後,緊接著來到木匠先生的工場,這裡代表了大溪木業在面對現代化挑戰時所選擇的進化路徑。木匠先生是台灣變形茶几的領導品牌,以「乾淨快速效率的現代化大廠」定位,展現了傳統家具製造業通過導入現代化機具和管理流程,來達到大規模、高品質的家具生產。

走進木匠先生的工場,可以看到數控機床 (CNC),這些機台能以極高的精度和重複性完成複雜的切割、鑽孔和榫卯結構的製作,這大大降低了人為失誤,並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;而需要人眼判斷、手感調整、以及最終打磨和塗裝等賦予情感與溫度的環節,則保留給資深匠師。這種人機協作模式,既保證了產品的經濟效益,又維持了手工藝品的文化溫度。

此外,木匠先生裡與人們對於傳統木工作坊「木屑紛飛、人工作業」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鮮明對比,「乾淨」的工作環境反映了現代工場對於職業安全、環境保護以及產品品質管理的重視,這也是與國際製造標準接軌的必要條件。

整個參觀流程從造型加工區、一路到組裝區、最終成為消費者可見的成品家具,來到展示區看到「變形茶几」時,真的不得不佩服設計的結構原理以及力學智慧,每個產品都承載了大溪百年來積累的技術與審美。
3-3. 神聖大型桌具的製作與信仰的傳承:堂和神桌

在強調效率與現代化的木匠先生之後,行程轉向堂和神桌。如果說添富木業提供了材料的起點,木匠先生展示了效率的提升,那麼堂和神桌則體現了木藝神聖的文化價值。因為在華人傳統社會中,神桌是溝通人與神靈、祖先的媒介,因此這些宗教器物,可以說是家庭信仰的中心、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。

大溪神桌以「選材之嚴謹,工藝之精細」聞名全臺,至今仍是全臺灣生產神桌與中國古典家具的重鎮;而堂和神桌是由大溪唯一的神桌女木匠師 黃裕凰 執掌,打破傳統行業的性別刻板印象,用行動證明了技藝傳承的不分性別。她無視傷疤、滿身的木屑,傳承著這份對品質的堅持,為大溪木藝在當代社會中注入了創新的活力。

神桌的製作工序環環相扣:首先會由堂和神桌進行木工製作家具「白身」,雕刻的部份委由另一批專業的鑿花師傅進行細膩雕刻,再由木工師傅整體組裝完成,下一道工序才是上漆,最終製成成品送往家戶。

老闆分享在大溪買神桌送雕刻之前,都會先給客人確認「白身」的狀態,可以清楚看到原木的紋路,與一般已上漆的進口神桌有明顯區別,算是大溪神桌訂作的一大特色。
3-4. 世界金牌的現代細木作傳習:森平房家具製作所

從充滿儀式感的堂和神桌,轉向森平房家具製作所,進入了當代設計木工藝的領域。負責人 森平房 先生擁有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背景,代表臺灣在國際技能競賽中榮獲世界木工金牌,隨後進入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家具設計組深造,並擔任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的老師,是當代職人典範的縮影。(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)

森平房 先生的木工硬實力,尤其體現在細木作領域,細木作的核心在於對結構的精準掌控、對木材特性的理解,以及對人體工學與設計美學的結合。與前述大規模生產的工場不同,森平房 的工作室更專注於少量、高品質、設計導向的訂製家具或藝術品。他將國際技能競賽所要求的極致精度與效率,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,特別是在複雜的榫卯結構應用上,達到了長年使用依然保持堅固的高標準。(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)

榫卯結構是傳統木工藝的精粹,體現了不使用金屬釘、僅憑木材與木材之間的凹凸結合來實現穩定與承重的結構。此外,森平房 也為大溪木藝的未來播下了種子,他在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等專業木工教育機構的教學經驗,讓工藝的傳承不再是封閉的師徒制,而是可以透過現代開放的、系統化、體制外的教育系統來實現。(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)
3-5. 以五感品嚐在地的美好:工藝餐食 - 大溪當地、當季、友善的食材

午間的工藝餐食,將「食」與「器」提升到工藝美學的高度,讓吃飯這件日常小事也充滿了文化深度。遊程的午餐嚴選大溪當地、當季的食材,由專人精心烹調打造出兼具地道風味的特色餐點。

其中,餐盒中也與許多有機農場或動福合作社結合,像是餐點中就選用了「非籠飼雞蛋」,不只吃得到新鮮食材的美味、更能感受到食材友善的理念。

餐食採用來自日本福島會津的桐木便當盒盛裝,福島會津以傳統漆器和木工藝聞名,桐木的天然紋理與輕盈手感,讓遊客在品嚐在地美味的同時,也透過手中器物感受到國際工藝家對生活美學的追求。工藝餐食體現了「用工藝與世界交朋友」的理念,讓食器的載體與在地食材的豐饒相互結合,成就了跨越國界、充滿溫度的五感饗宴。
3-6. 將匠心融入日常餐桌:工藝體驗 - 木筷 & 木房子 DIY 體驗

筷子是東方人每日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器,每天都與我們唇齒相親,這次的遊程,每位參與者都會獲得一雙粗胚的筷子,可以自己體驗用砂紙打磨、再以胡桃上油保養的過程。

親手打磨感受到木材的溫潤觸感,以及從粗糙到光滑的質感變化,體會到木作工藝中對「手感」與「實用美」的追求。帶著這雙親手製作的木筷回家,便將大溪的溫度與匠心,帶上了自家的餐桌,讓用餐充滿了獨特的儀式感與美好的生活記憶。

結束了木筷體驗 DIY,緊接著繼續木房子體驗 DIY。參加遊程的旅客會得到一個可愛的木製小房子,然後像之前保養木筷一樣,親手進行打磨拋光,使其表面細緻光滑。接著,再塗上專用油進行保養,賦予木頭溫潤的光澤與手感。

然後,將完成的木房子接上鑰匙圈的接環,讓這個獨一無二的手作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紀念品掛飾,將工藝精神帶入生活,親手打造自己的專屬小物。
3-7. 從大溪到全世界,工藝城市間的深度交流

DIY 結束後,行程轉向國際視野,來到「用工藝與世界交朋友」主題的核心。從大溪的木作硬實力,跳接到國際的工藝展現;第一站,從日本枥木縣益子町的陶藝文化開始。
根植於「用之美」的樸實陶藝 - 栃木益子燒

益子來自日本栃木縣,自 2022 年開始,連續四年參加國際工藝城市;而其代表的「益子燒」的歷史可追溯到江戶時代末期,最初就是以製作大型、實用的日常陶器為主。特色在於結合了當地的黏土特性和傳統上釉技術,呈現出柔和、厚實、質樸的手感與光澤,充分展示了日本文化中對「侘寂」簡約美學的推崇。這種樸實無華、強調實用性的特點,使其與大溪早期製作的日用器具在精神上具有高度呼應。
益子燒的發展與日本近代民藝運動息息相關,人間國寶級陶藝家 濱田莊司 曾在益子生活超過 50 年,並與民藝運動的奠基者 柳宗悅 一同主張「美存在於日常用品之中,且應由無名工匠手工製作」。柳宗悅 所提倡的「健康、不加矯飾、實用而價格低廉」的器物,正解釋了益子燒的價值:它承載著「為民而造、為用而生」的工藝理念,更透過地方慶典《土祭》成功復甦傳統產業的故事,證明了「土」與地方創生的強大連結與生命力。
木工車削與山中漆藝的精湛技藝:石川加賀

江戶時期,領主 前田家 傾力發展文化,引進京都一流工匠,奠定石川縣的工藝背景;而來自日本石川縣加賀地區的工藝,以精湛的木工車削 (日文稱作「挽物」) 技術聞名。

「挽物」的製作要求職人將木材透過純熟的轆轤技術,將其旋切成精緻器型,使木頭從堅硬的本質,轉化為光滑、輕盈的日用器皿。欣賞著這些工藝品,也讓我們了解到木頭除了可以組合成大溪的神桌或家具,也能成為日常生活的美學載體。
跨越時代的漆器與木棉精神:福島會津

遊程中來自福島縣會津地區的工藝,帶來了歷史悠久的會津漆器、充滿地方特色的會津木棉。會津漆器擁有超過四百年歷史,以其堅固耐用和獨特的繪漆技法而著稱;在工藝表現上,會津漆器經常使用被稱為「繪付」的手繪圖案,結合金銀粉的「蒔繪」技術,展現出華麗與實用兼具的風格。

與此同時,會津木棉則以其獨特的經緯紗線交織技術,創造出耐用、透氣且紋理豐富的布料,即便在工業化浪潮中,依然堅守傳統製作工法。會津工藝品載了地方的歷史記憶與風土人情,從日常使用的碗碟,到溫暖舒適的布料,共同訴說著工藝如何在世界各地的角落中,以樸實而堅韌的姿態被延續著,並與生活緊密相連。
六大古窯的歲月積澱與自然質地:兵庫丹波燒

兵庫縣的丹波燒陶器,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,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,最初被稱為「小野原燒」,主要生產樸素的日常用具,如甕、壺等。其最大特色是其質樸自然的土味,陶器不上釉或僅上少量草木灰釉,在高溫燒製下,柴灰自然飄落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層天然的「自然釉」。這種不加矯飾的風貌,使得每一件丹波燒器物都帶有獨特的歲月積澱感和窯變痕跡,與日本民藝運動所推崇的「無名職人美學」不謀而合。

丹波燒的風格與前面提到的益子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兩者都追求器物的實用性與土的生命力。通過親眼見識這些來自不同地域、不同材質的國際工藝品,遊客得以深刻體會到工藝是人類共通的語言,透過這些器物,我們得以與全世界的職人跨越時空交流與交心。
3-8. 在削磨之間享受創作的寧靜:削磨時光

行程繼續回到工作坊的參觀,下一站「削磨時光」是個以木育教育為核心理念的工作室,這個品牌的創辦人是在大溪長大的 林鴻源 老師,大家都稱他為「木木老師」。木木老師原本主修文化創意產業,後來因緣際會接下高工木工科教職,憑藉著對木工的熱忱與努力,在短時間內考取了木工乙級技術士證照,從此將教育專業與木工志業結合。

品牌精神正如其名,強調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慢腳步,透過木工的削與磨這一重複而專注的過程,來享受片刻的寧靜與療癒。工作室致力於開發各式多元且有趣的木育課程和教案,目的不僅是傳授技藝,更重要的是讓參與者能夠輕鬆接觸木頭,感受木材的溫潤與溫度,將木工的樂趣傳遞下去。

遊程中,參與者可以在削磨時光體驗充滿樂趣的木房子 DIY 活動,這個體驗承襲了木木老師「快速簡易手作」的理念,同時結合了大溪木藝對材料珍惜的精神,DIY 過程中的許多木料,都來自於製作神桌所留下的優質餘料。

這次的 DIY 流程從基礎的木工開始,雖然大部分主體是預先準備好的,但大家仍有機會使用工具,親自切割木頭,賦予小房子初步的造型。用砂紙打磨拋光、鑽孔、用天然的核桃油塗抹木房子表面,最後將精美的木玫瑰作為裝飾插上,就完成了一個實用且充滿意義的擺飾。
3-9. 將自然體驗轉化為生活載體的雕刻哲學:木夫

最後一站是「木夫」,這個品牌所呈現的是大溪木藝從大型家具走向生活美學的轉折點。走進木夫的工作室,立刻能感受到年輕的熱忱和清晰的個人風格,主理人 郭家宏 與 李明勲 先生擅長將個人對自然萬物的觀察、對生活的細微體驗,巧妙地轉化成家具製作與木藝雕刻的載體。

一個木工起家、一個專攻雕塑,兩個年輕人就這樣在大溪落下腳來,走進展間,這裡的作品與家具以樸實、線條非常圓潤的風格為主,這與一般常見的量產家具大不相同,讓人感受到木頭本身的生命力,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禪意。在現場可以看到許多富有巧思的家具和可愛的生活小物,像是一個個富有表情的小貓咪雕塑,總是讓人會心一笑。

木夫認為工藝品不僅是用來使用的「器物」,更是可以承載使用者情感與記憶的生活載體,因此工作室展示了木材如何透過精心的設計和雕琢,將戶外的自由、山林的安靜,帶入室內的空間,鼓勵我們放慢腳步,重新思考自己與生活用品之間的關係。
4. 將大溪人文記憶帶回家:遊程贈禮

除了遊程本身,這次大溪工藝週的贈禮與周邊配套也非常有趣,在行程中每參觀一個工場,就會獲得一個相對應的設計胸針,因此走完整個遊程就會有很多可愛的紀念。同時,遊程也有贈送手提純棉布袋、工藝週紀念品等,讓參與者能將工藝美學與溫度保留下來。

整個行程都有規劃接駁車服務,讓遊客能夠輕鬆直抵隱藏在老城區和郊區的工藝工場;在整個活動期間,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群的物產小舖、工藝基地等場館,也同步提供多樣化的在地特色物產、工藝聯名商品和文創周邊,這讓遊客能在行程之餘,自由地選購!
5. 匠心所繫,以木為語,木藝收納的歷史與未來:期間特展
5-1. 跨越百年的生活哲學:收納工藝的時代演繹 (公會堂)

本次大溪工藝週除了有深度的遊程,還同步啟動了「臺灣收納家具史話」特展,於大溪公會堂公開 。收納家具的發展,映照出臺灣社會生活的變遷與時代價值的轉換 ,在早期的農業社會,實用是主要的考量,例如灶腳的菜櫥多為木製或竹編 ;而新婚時添置的五斗櫃、衣櫥、鏡台等,則講究材料與裝飾,承載著娘家人對幸福生活的深切期盼與獨特的文化智慧 。(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)

到了臺灣邁入加工出口的時代,家具開始受到西方文化影響,歐風、美式及日系等多元樣式在臺灣工場產製 。大量外銷需求,讓臺灣贏得「家具王國」的美譽,而高級的紅木、黑檀木等材料,更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投射 。進入 20 世紀末,面對東南亞原木禁止出口與國際低價競爭的困境,傳統家具工場開始尋求轉型,從代工走向品牌與設計 。這些設計師與木藝家們,承繼傳統美學,以新式手法與創意發想,打造出兼具實用與藝術性的收納家具 。如今,「收納」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功能性,成為日常美學的一部分 。(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)
5-2. 跨維度的工藝對話:收納設計的未來展演 (武德殿)

與公會堂的「史話」特展相呼應的,是同樣在工藝週期間同步啟動的「第二屆大溪國際木家具工藝設計競賽得獎展」,於武德殿展出 。這個展覽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銳設計力量,以「收納」為題,從空間運用到形式轉化,展現了木家具設計的新思維 。這次的競賽主題鎖定「收納」,著眼於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,特別關注如何有效應用空間巧思 。收納的功能被重新定義,不僅限於物品存放,還包括家具自身的伸縮、展延與使用者需求的延伸變化,以兼具玩賞的雅趣,在有限空間中創造出大大的樂趣與巧思 。(圖片取自木博館官方)

展覽中的得獎作品分為青年組和社會組,共同呈現了收納家具的四個豐富面向 :有讓日常小物充滿趣味的「方寸之間」 ;有能隨心所欲變化場景的「靈活拼搭」 ;有透過精巧設計使櫃體成為生活風景的「櫃中有景」 ;以及運用聲光創意、為生活增添趣味的「耳目之玩」 。(圖片取自木博館官方)
這次主辦單位為方便民眾以更全面的角度觀展,還特別設計了 Show Wood 3D / AR 體驗,可以透過移動與縮放,觀察作品的每個細節!
6. 時光慢流,以手作溫暖歲月:大溪工藝生活美學之旅

帶著親手打磨的木筷踏上歸途,回想起整趟遊程在添富木業,見證了巨木被切割時的理性與宏大;在堂和神桌,感受到了女性傳承者以細膩心力;而在木夫的工作室裡,領悟將自然氣息融入一塊木頭、一件家具的哲學。這些職人的雙手,承載的是將數十年光陰,毫不保留地投注於每一刀、每一鑿的專注。

同時,也能感受到大溪工藝週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高冷形象,真正「打開」這座城,透過親手製作的木筷 DIY、盛裝在地美食的桐木便當盒,以及來自日本益子、加賀等城市的選品,融入了五感生活之中。在旅程後發現,生活美學其實一直都非遙不可及,它其實就隱藏在我們手中使用的器皿、每天吃飯的餐桌、和眼中所見的平凡風景裡。

大溪工藝週就像是搭建了一個平台,讓大溪的匠人與世界各地的朋友,用工藝這個共通的語言交流交心;帶著這份溫暖的領悟,相信大溪的美,值得你我前來親身體驗!



留言列表


果子的腳印 Ryan's footprint
ryansfootprint
Ryan's footprint果子的腳印
果子的腳印
ryansfootprint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