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蘭壯圍,一座向太平洋攤開掌紋的村落
掌心裡有灰藍的浪、金黃的沙、還有翠綠的稻
當潮水退成一道銀線,沙粒裡那些被刻劃的記憶,就這樣在鄉鎮裡鋪展開來。這裡,藏著先民將海浪砌成田埂的汗水、噶瑪蘭族獨木舟划開的黎明,還有在沙海交界甦醒的第七屆「壯圍生活節」 。
壯圍生活節讓地景藝術從土壤間長出新的記憶
陳依慧的竹編迷宮藏著落葉的密碼,飛魚 · 瑪德諾的鋼筋圓圈正與祖靈對歌
當暮色染紫沙丘,萬芳的歌聲漫過防風林梢
市集飄出在地特色餐飲的香氣
讓旅人在彼此陌生的笑眼裡,認出同一種鄉愁
讓雙腳陷進潮濕的沙,任海風把心事吹成風箏
在堤岸邊凝望龜山島映在海面上的靜美
這或許就是生活本該有的樣貌
來一趟宜蘭吧,讓壯圍帶著我們重新呼吸
以潮汐為肺葉、稻浪為心跳
任整座太平洋與生命一起共鳴!
1. 海風種下的土地記憶:前言,關於宜蘭壯圍
2. 在沙與海間,尋回生活的節奏:2025 壯圍生活節
2-1. 從小鎮開始,讓藝術回到日常:壯圍生活節的誕生初心
2-2. 在地圖上延展的夏日鄉鎮深度行旅
2-3. 四大亮點:藝術、音樂、聚點與騎旅譜出的生活節奏
3. 壯圍生活節四大亮點主軸
3-1. 讓藝術落地成根:藝術家駐地創作
3-2. 星光與海風下的夏夜奏鳴:星夜沙丘音樂會 & 沙丘市集
3-3. 從生活節延伸到壯圍的旅行日常:藝術聚點
3-4. 騎入海風與阡陌之間:自行車輕旅
4. 壯圍周邊景點推薦
4-1. 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迎賓門戶:壯圍沙丘生態園區與遊客中心
4-2. 農村的耕牛文化傳承:牛頭司 耕牛小學堂
4-3. 沙丘上的噶瑪蘭記憶:奇立板部落
4-4. 壯圍在地信仰中的溫馨傳統:補天宮
4-5. 眺望昔日「龜山朝日」的最佳位置:大福觀海旭日平台
5. 生活與藝術織就的壯圍盛夏旅行
1. 海風種下的土地記憶:前言,關於宜蘭壯圍
咸豐初年,漢人拓墾的腳步來到了蘭陽平原東北隅、噶瑪蘭族世代棲居的沙岸,以「結首制」開闢阡陌縱橫的水田,築起「十三股」抵禦海潮的石城,遂得「民壯圍堡」之名。時光流轉,壯圍始終維繫著農耕與漁撈的生活,走過潮汐推送鰻苗的冬季、沙岸亮起點點的漁火。於是,當「慢活」成為現代人的嚮往,壯圍早已以用時歲光陰從容地實踐了一個世紀之久。
從自然地景來看,壯圍東側是太平洋日夜淘洗的灰調沙岸,潮線邊緣蔓生著耐鹽的濱刺麥與林投;向西退去,沙丘上植滿木麻黃防風林,形成一道深綠屏障;屏障內則是豐饒水田,渠道穿梭其間,倒映著季節更迭的雲影天光。而不遠處的龜山島既是地標,也是旅人來到壯圍旅行,像冊裡一定會留下的照片之一。
這般風土,養成了壯圍人敬天惜物的生活哲學,當地農民在沙地種出甜糯的沙地瓜與花生,以海風醃漬鹹冬瓜,將牽罟的記憶化為餐桌上共享的鮮魚湯。信仰、集會、廟宇與市場,流動著歷代居民的記憶與生命軌跡:從牛頭司的農田,到沙丘上的生態園區,每個景點都是壯圍過去與現在一路走來的記憶。
自 2019 年起,為了挖掘不同角度的壯圍內在價值,開始有了名為「壯圍生活節」的年度活動,從「漫遊沙丘」、「沙丘藝域」到「我願是你的風景」,再輾轉到 2025 年的「阡陌縱橫沙海間」主題,始終圍繞著「人與土地」的連結。今年第七屆「壯圍生活節」承襲過去的理念,希望藉由藝術、音樂、在地生活,讓更多人看見這片土地的獨特,也讓在地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。
2025 壯圍生活節:官網、Facebook 粉絲專頁、IG 社群
2. 在沙與海間,尋回生活的節奏:2025 壯圍生活節
2-1. 從小鎮開始,讓藝術回到日常:壯圍生活節的誕生初心
壯圍生活節的核心精神,是以藝術為媒介,將在地獨特的地景與人文風情呈現給大眾,就像是一個「文化藝術平台」。活動從當地居民的視角出發,透過多樣的藝文展演與實踐,勾勒出沙丘、海洋與平原交織的自然地景,以及農漁勞動的豐富風景。
2-2. 在地圖上延展的夏日鄉鎮深度行旅
今年 2025 的壯圍生活節以「阡陌縱橫沙海間」為主題,活動期程自 7 月份持續至 8 月底,地景藝術作品則將展出至 2026 年 2 月 28 日。活動的核心地點圍繞著壯圍沙丘生態園區,並向外串聯壯圍當地的藝文空間與特色店家,讓遊客能從沙丘生態園區向外延伸,更深入探索壯圍的每個角落。
整個活動整合了多方資源,由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、宜蘭縣政府及宜蘭縣壯圍鄉公所共同舉辦,主要希望透過藝術、音樂、市集、小旅行等多重體驗,讓遊客從白天到夜晚都能沉浸在壯圍的獨特魅力中。
2-3. 四大亮點:藝術、音樂、聚點與騎旅譜出的生活節奏
2025 年壯圍生活節規劃了四大主軸活動,首先,「藝術家駐地創作」邀請兩組藝術家於園區周邊進行地景藝術創作,讓作品與壯圍的自然地景呼應;其次,「壯圍星夜沙丘音樂會與沙丘市集」於 7、8 月底的兩個週末進行,會在沙丘水岸舞台舉辦共四場音樂會,搭配在地小農與文創攤位組成的沙丘市集,打造兼具視聽覺與味覺的夏夜盛宴。
「藝術聚點」則串聯壯圍及宜蘭地區共八處藝文空間與特色店家,提供手作 DIY、展覽與講座等活動,讓遊客能透過親身體驗,深入探索壯圍的文化脈絡;最後,「自行車輕旅」是由在地團隊引領,界頭電輔車穿梭田野與沙丘,拜訪在地商家與藝術聚點,以動態的方式感受壯圍之美。
3. 壯圍生活節四大亮點主軸
3-1. 當藝術落地成根:藝術家駐地創作
2025 年壯圍生活節以「阡陌縱橫沙海間」為題,邀請兩組國內藝術家,將各自的創作視野,與壯圍的沙海、田園、人文氣息交融。這兩件地景藝術作品是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同投入的結晶,陳列在壯圍沙丘生態園區內,與歷屆的 15 件作品共同展出,直到 2026 年 2 月 28 日,持續述說這片土地的故事。
首先,飛魚・瑪德諾・米斯卡 (黃清文) 是擅長複合媒材的戶外創作者,作品《千變萬畫》以鋼筋及水泥為基底,運用他所熟悉的噶瑪蘭族文化語彙,將黑與紅的圓圈圖騰作為與祖靈對話的媒介。作品巧妙的框出一個空間,讓壯圍沙丘水岸的景色融入,當旅客從不同角度穿梭,就能透過這扇特殊的「窗」,看見土地與歷史的隱喻。
另一位藝術家 陳依慧,則以擅長運用竹編、樹枝、落葉等大地素材聞名。她的作品《沙丘捉迷藏》,將在地取得的竹子與鐵材編織成可以穿梭、躲藏、休憩的互動空間。這件作品結合了「葉子工作坊」,邀請壯圍居民與遊客以沙丘邊隨風飄落的葉片為媒材創作,再融入地景藝術之中,因此也是集體記憶與情感匯聚的一件作品。
3-2. 星光與海風下的夏夜奏鳴:星夜沙丘音樂會 & 沙丘市集
當夕陽的餘暉灑落沙丘,壯圍的夜晚便被音樂與星光點亮。今年的「壯圍星夜沙丘音樂會」在戶外水岸舞台打造四場音樂盛宴。音樂會分為四個主題,分別是:「浩瀚星夜」(7/26)、「豐盈沙丘」(7/27),以及「阡陌交織」(8/30)、與「縱橫沙海」(8/31)。
從動感的 鐵鼓樂團 到三金歌后 萬芳 的深情演繹,再到金曲歌手 桑布伊 的醇厚嗓音,以及 鄭宜農、大支 等跨世代音樂人的演出,每一場都為不同世代的樂迷帶來獨特的感動。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加入,更讓音樂會融入了視覺藝術元素!
在音樂聲響起的同時,一旁的「沙丘市集」也同步展開:這裡匯聚了壯圍在地的特色小農,帶來最新鮮的農特產品;同時也有來自宜花東地區的創意手作與美食攤位,讓遊客在享受音樂之餘,也能品嚐在地風味,並挖掘獨特的手作藝品。在星空下吹著海風、逛著市集、聽著音樂,壯圍的夏夜浪漫而熱鬧,讓人流連。
3-3. 從生活節延伸到壯圍的旅行日常:藝術聚點
「壯圍生活節」不只將藝術匯聚於沙丘,更向外延伸至壯圍的每個角落。今年的「藝術聚點」,串聯了包含牛頭司耕牛小學堂、真食感受米食工作坊、路邊烤肉 X 圍食堂、嶼伴書間等八個在地的藝文空間與特色店家,讓生活節的能量滲透進壯圍的日常。
這些聚點也有同步在 7 月 26、27 日於沙丘生態園區內設攤,提供限量的手作 DIY、展覽與影片講座,更在活動期間對外開放,並舉辦各式小型活動。旅客可以從壯圍沙丘生態園區出發,騎著自行車拜訪奇立板部落體驗在地文化,或到嶼伴書間沉浸於書香與藝術氛圍,甚至在藏甜手作坊體驗柚子藝術,感受農產品的多元可能,深度感受這片土地上充滿生命力的文化藝術平台。
3-4. 騎入海風與阡陌之間:自行車輕旅
為了讓旅人能以更貼近土地的方式感受旅行,「自行車輕旅」應運而生。這系列的旅程由宜蘭在地深耕多年的 孔明自行車團隊 領騎,穿梭在沙海與阡陌之間,迎著海風,感受田野的遼闊。輕旅規劃了兩條路線:「北線-縱橫沙海快樂遊」與「南線騎遊-阡陌交織愛追風」,從壯圍沙丘生態園區出發,沿途拜訪在地特色商家、社區與藝術聚點,親身感受地景藝術的魅力。
旅程中,不僅能欣賞療癒的海岸田園風光,還能在各個據點停歇,品嚐在地小吃,參與手作體驗。將動態的騎行與靜態的體驗結合,最終再回到沙丘生態園區,在音樂會的樂聲中,為一整天的旅程畫下完整的句點。
4. 壯圍周邊景點推薦
這次果子來到壯圍一日遊,除了參與一年一度的「壯圍生活節」盛會,也循著旅行的脈絡,走進這片土地。從沙丘生態園區的藝術氣息,到牛頭司的樸實耕牛文化,再深入奇立板部落的噶瑪蘭記憶,每一步都是滿滿的壯圍歷史與生活、也深深感受了沙海間阡陌縱橫的豐盈。
4-1. 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迎賓門戶:壯圍沙丘生態園區與遊客中心
壯圍沙丘生態園區是壯圍生活節主要的活動場域,周邊的遊客中心是由建築師 黃聲遠 以「空出谷地,看見沙丘」為核心概念打造;整座建築融入地景,沒有剛硬的線條,取而代之的是流暢的沙穴式空間。
漫步館中,可以發現在壯圍遊客中心的圍笑聚落館中,主要分為三區。首先是「浪花村」將大東北角觀光圈內 19 個鄉鎮的特色濃縮,訪客可以快速瀏覽、認識宜蘭多元風貌。
「日出埕」,這裡是一個在地職人的舞台,透過定期更換的展覽,它持續展現著壯圍創作者的活力與才華,讓旅客感受在地藝術的脈動;最後「海角集」是質感的選物空間,陳列著在地嚴選的特色商品,從農特產品到手作藝品,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壯圍的風土人情與故事。
4-2. 農村的耕牛文化傳承:牛頭司 耕牛小學堂
牛頭司耕牛小學堂是以耕牛文化為核心的農村教育園區,傳遞了傳統農作知識,以及與萬物共生的生活態度。在這裡,遊客可以親手為水牛梳毛、餵食,甚至在夏日為牠們洗澡,透過近距離的互動,感受人與動物之間最純粹的連結。
同時,園區也將這份情感延伸到手作體驗中,在這裡可以用葡山花、馬纓丹等植物,進行植物拓印,將繽紛的色彩與土地的氣息留在布料上;或是親手彩繪牛牛形狀的擴香石,把從村的氣息帶回到都市的生活中;同時,也能品嚐用牛柴烘烤的爆米花與傳統豆花,讓農村的甘甜滋味,成為旅途中難忘的味蕾記憶。
4-3. 沙丘上的噶瑪蘭記憶:奇立板部落
奇立板部落,是噶瑪蘭族一直以來都生活在蘭陽平原的聚落,名稱意為「沙」,揭示了與這裡與沙丘地形密不可分的關係。長久以來,部落的家屋因應潮汐變化而高架於地,這是族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結晶;在這裡,可以走進重建的噶瑪蘭族傳統家屋、遠望祭台認識許多關於祭司文化的故事。
其中最讓果子印象的是「海祭」以及「煞」的分享,當天導覽的理事長分享,在祭祀時,只有女性才能擔任祭司,且在祭典前需經歷一個月的齋戒修持。家屋內的土煞格局與神秘符號,讓人感受到一種對信仰不容褻瀆的尊崇。部落的祭典更是與海洋緊密相連,漲潮時,族人會以豬心、豬肝等祭品獻予大海等。
4-4. 壯圍在地信仰中的溫馨傳統:補天宮
壯圍的補天宮主祀女媧娘娘,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。這座廟宇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相傳女媧神像是在海邊被拾得,因此與壯圍的海岸文化有著深遠的連結。祂不僅是保護漁民出海平安的守護神,更是凝聚全鄉居民的重要精神寄託。
每逢祭典時,廟方都會準備溫暖的小湯圓,象徵著圓滿與祝福,這份樸實的心意,成為許多壯圍人心中最溫柔的傳統。聽說這樣的習俗演變至今幾乎每天都可以吃得到甜點,且宜蘭有不少廟宇都有這樣的習慣喔!
4-5. 眺望昔日「龜山朝日」的最佳位置:大福觀海旭日平台
大福觀海旭日平台是自行車旅途中很推薦的一個休憩站,設計靈感源於壯圍獨特的漁業文化,以「網」之形、「浪」之態與「舢舨」為意象,將冬捕鰻苗與夏牽罟的記憶融入平台中。不僅能讓旅人稍作休息,也有絕佳的視野可以遠眺不遠處的龜山島。
大福觀海旭日平台設有可與龜山島同框的立體「大福」地標和鞦韆座椅,讓遊客能在這裡留下網美、網帥的紀念。每天最漂亮的時間是清晨時分,旭日從龜山島海平面緩緩升起,呼應了清朝蘭陽八景中的「龜山朝日」,使這裡成為觀景與文化交會的最佳節點。
5. 生活與藝術織就的壯圍盛夏旅行
當音樂的尾聲在沙丘上消散,星光下的壯圍,留下的是一種城市生活中中難能可貴的平靜。這趟旅程,我們在藝術家們的創作中,看見了沙海與阡陌的靈魂;在自行車輕旅的風中,感受了田野與海洋的呼吸;在市集的熱鬧裡,品嚐了在地人的真摯與熱情。
壯圍生活節映照出這片土地最樸實卻也最動人的樣貌,讓旅行,在與自然和文化的連結中雋永。那些沙丘、那些歌聲,都會繼續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,今年七八月,就讓我們透過藝術、音樂、市集與旅程,來一場專屬於夏季裡美好記憶吧!
2025 壯圍生活節:官網、Facebook 粉絲專頁、IG 社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