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.png

城市裡的我們曾墨守陳規
看晨曦又打破黑夜、等昏黃再吞噬白晝
才任年歲的往復
轉生在一世紀的記憶迴路裡,百曲千折

白駒過隙、東海揚塵
亙古不變的初心
依然蔓延在,最日常的生活中


本文會依照以下順序撰寫,讀者可依需求閱讀

1. 前言:關於文化的破題,一世紀的群策群力
2. 百年間歷史的軌跡,濃縮成一座關於文化的城堡: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
3. 一起入社吧,屬於台灣人的社團:「文化 ê 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」

   3-1. 開卷起筆的序文:文化ê文化日常
   3-2. 關於文化提升的那條路:新生入門攻略
   3-3. 社團活動開跑啦:咱文化ê日常點滴
   3-4. 那些年與總督府的文化角力:百年慶典·成發祭
   3-5. 我們一起走過:文化ê文化基地

4. 一日文青走路旅行散策:深訪百年大稻埕,回顧文協風采
5. 延伸旅行景點推薦: 

   5-1. 穿梭布行的陸離斑駁,全不及妳眼裡的光:永樂布市場
   5-2. 歷史抹不去的傷疤,二二八事件導火線發生地:天馬茶房
   5-3. 佇立在十字路口旁,近百年間塵封的往事:仁安醫院
   5-4. 經典巴洛克式的新浪漫:迪化街十連棟
   5-5. 將歷史的風韻,一起融入道道老台北味:慈聖宮天上聖母小吃街
   5-6. 
把浪尖踩成一片海,潮汐更迭滿是繾綣:延平河濱公園

6. 「文化 ê 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」觀展後感


1. 前言:關於文化的破題,一世紀的群策群力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旅遊.png

將時光捲成一冊青史,回到百年前,再將這些走過的痕跡梳理在當年;如今的生活,那怕是三天兩頭的遊行請願、或是政治黨派間的多元林立,這些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種種,或許都已是當年各地知識分子、士紳們,所希冀能看到台灣人民蛻變成為的日常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.png

20世紀初,台灣正值日治時期,當時平均的台人識字率不到 4%,在日本殖民統治的不平等待遇下 ,台灣有如被「新文化」遺棄的孤兒,困在世界這片汪洋中;直至一世紀前,吹起了全球民族自決的浪潮,加上有志之士的推波助瀾,才讓台灣從那深陷的海溝中得以浮出水面;直至今日,不論世事如何更迭變遷,許多當年提出的想法及概念,像是台灣在國際上的特殊地位等,都仍被我們持續探討著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景點推薦.png

追本溯源台灣文化的濫觴,功不可沒的莫過於是「台灣文化協會」的創立,開啟迪民智之先驅;此外,更雜揉大眾的群策群力才能有今日的成果,一路走來並不容易。正好近年文協屆滿百年,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二樓開設了「文化 ê 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」,果子特別到訪參觀,將這些我們都應該知道的、台人成長的旅途分享給大家。

2. 百年間歷史的軌跡,濃縮成一座關於文化的城堡: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景點.png

至於該從哪裡說起呢? 這個曾為「臺北北警察署」的「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」是一個很好的破題。

在日治時期,大稻埕是文化協會活動的重要據點之一,諸多文協成員在活動上,若稍有踰矩,或不被日本警察認可,多半就會被遣送至北警署。因此,北警署可被視為壓制人民社會運動的警察機關;不過隨著時序的流轉,如今已成為展示當年他們如何去抗爭的紀念場館,頗有對比、諷刺的意味。

大稻埕周邊景點.png

年少時的蔣渭水對社會運動即充滿熱情,自醫學校畢業後不久,便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。然而,開業的生活雖然還算過得去,但他心中炙烈的抱負卻遲遲難伸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大同區景點.png

不過多時,日本內地的大正民主之風激起了不僅僅是在地日本人、更波及留日的台灣菁英思想解放的文化浪潮。這來勢洶洶的湧浪,拍上了台灣的岸,而欲普及台人的知識,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從基本教育開始。1920 年代之前,臺灣的中等教育機構非常稀少,在當時今台中一中的設立,可以說是台灣社會運動的一個重要伊始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雨備景點.png

有了學校還不夠,蔣渭水更提出了「台灣人知識營養不良」的病症,並力邀林獻堂主持,與蔡培火等人於靜修高等女學校召開成立大會,成立「台灣文化協會」,希望可以從普及台人的文化素養開始、進一步達到政治地位提升的目的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景點簡介.png

文協進行了一連串的文化運動,像是以「文化劇」的方式傳達改善社會風氣的觀念;在全台廣設「讀報社」,將報紙與雜誌閱讀給民眾,讓普羅大眾都能以最簡單的方式接收新知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越來越多的成員加入,台灣文化協會的組織也遍佈全台,而團隊大、思想多元而漸歧異,終於在1927年走向了分裂,其中的林獻堂、蔣渭水、蔡培火等人創設台灣第一個政黨「臺灣民眾黨」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一日景點介紹.png

文協分裂後,台灣的文化運動依然方興未艾,但由於分裂後的文協活動愈發左傾激烈 ("左":意指激進),而民衆黨更結合農工運動,使總督府介入更深。最終,因為檢舉鴉片、霧社事件處理的關係,民眾黨被以妨害治安為由解散。在1920-1930年待之間,臺灣的民族、文化運動,因受到總督府的壓制而起起落落,但農工階層的覺醒、政治權利運動的持續推動(如議會設置請願、地方自治),可以說文協的新文化理念確實滲入了當時臺人的社會日常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互動展覽 V2.png

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中除了平面的展覽,更不乏許多互動式的介紹,也融入多媒體增添趣味,參展時能輕鬆地了解台灣過去的文化之路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一日景點.png

此外,展館中也呈現了不少北警署過去留下來的遺跡。像是有個展廳中呈現了裝潢及設計,當中介紹了「漆喰壁」是日本的傳統壁塗工法,不僅原料配比不容易、更考驗匠師的工藝技術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大同區景點.png

館內另一大看點,則是全台少見的「扇形拘留室」。這種監獄的設計方式源自英國,能以「全景敞視」監控獄中所有犯人的行為,以最有效的節省人力。走在幽暗的長廊,窗外透進來的光彷彿能遙視當年受困於此的絕望與壓抑。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北旅遊.png

走一趟一樓常設展,宛如乘著時光機回到百年之前,一起從文協的草創未就、如日方升,到文化的種子遍及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;接著,繼續轉往二樓參觀,旋轉的樓梯處,為公視電視劇「茶金Gold Leaf」拍攝場景。二樓是本次旅行的重點:「文化 ê 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」

3. 一起入社吧,屬於台灣人的社團:「文化 ê 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」

新版 特展.png

1921年10月17日,台灣文化協會以「謀臺灣文化之向上」的目標,壯麗而娉婷的誕生了,當中那些領導或參與的人,皆是讓台灣文化揚帆起航的力量,從仕紳階級、至​​​​​學生青年、婦女、工農等都名列其中,在當時的社會,民眾會稱這些文協成員或支持文協的人為「文化的 (bûn-huà--ê)」(下文以「文化ê」代稱),意指「有文化的人」、或是「從事文化相關運動的人」。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開放時間.png

本次的特展中,設定了一個以文協成立之日命名的虛擬社團「1017號社」,透過新生招募大會的形式,帶領參展者一起探索當年「文化ê」的戮力心血,窺探百年前的文化日常。整個「文化ê文化日常」展覽共可分為四區,分別是、「新生入門攻略」、「社團活動開跑啦」、「百年慶典:成發祭」、以及「當我們一起走過」

3-1. 開卷起筆的序文:文化ê文化日常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展覽.png

「不做便罷,若要做呢?就要做個範圍大的團體。」或許就是蔣渭水的這句話,讓臺灣文化協會從最初零星的幾位青年初露鋒芒,發展為成員及支部遍布全島的團體。本區介紹了文協的初創、初始成員的檔案、申請過程的相關檔案文件等。

其中,不難看到文協成員地理背景的多元,像是文協總理是來自臺中的林獻堂、彰化則有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,接替蔣渭水專務理事的蔡培火,則在臺南深耕經營,擴大了文協的全島發展。

3-2. 關於文化提升的那條路:新生入門攻略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文協百年特展 文化ê文化日常開幕.png

「毋驚、毋畏,隨我乘坐文協這艘船,乘風破浪直到抵達目的地。」 對文協有基本的了解後,是否你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1017號社,一同在那個動盪的年代,為台灣文化盡一份心力呢?那就跟著渭水先生一起吧!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文協百年特展 文化ê文化日常 文化素養.png

敲開世界文化的大門,只要50錢。閱讀 〈臺灣文化協會會則〉 後,拿起特展所設計的日本大正年間硬幣投入箱中,就能抽取一張「文化審核卡」。果子抽到了75%,代表再前進一步就能獲得新文化認證!結束後與社團元老拍下合影,就可以繼續我們的文化之旅。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時間.png

加入文協的成員形形色色,大家都能挑選適合自己的領導人、創造出獨有的文化與未來。像是若善於與人交流,「公關部」中頻繁的舉辦文化講演、講習會,以及對外接洽事宜將會非常適合你;若妙筆生花、恣意揮毫就是風花雪月,那不妨加入「學藝部」編輯刊物、撰寫《臺灣民報》;最後,「活動部」歡迎所有氣氛帶動者,喜歡策劃文化活動如文化劇、讀報社的朋友,請當仁不讓!

3-3. 社團活動開跑啦:咱文化ê日常點滴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- 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文化ê文化日常.png

文化的形塑,有賴於知識的獲取與普及,而最簡單快速的方式,莫過於透過閱讀刊物;不過礙於當時人民普遍識字率不高,於是知識分子們想到最好的辦法,即是透過一連串的文化講演、以及廣設「讀報社」的方式,直接將內容唸出來,以達到傳文化、授新知的目的。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期間.png

展區的角落裡特別規劃了一處小型閱覽室,旅客可以在此閱覽文協成員的個人思想與經歷,也能看到當時彼此相互分享本島內外時事與政策的看法。

【台北】大稻埕深旅行:臺灣文化協會「文化ê文化日常」紀念特展

除此之外, 文協曾經連續三年在林獻堂家的「萊園」舉辦「夏季學校」。這個類似夏令營的「學校」,不僅教授各種學術、及文化知識外,到了下午及晚上,更可以自由選擇各式室內外運動、 觀賞音樂會、或吸收海內外新知等,是適逢夏季推進人民文化素養的絕佳活動。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內容.png

除了年度的夏季學校,文協成員最常參與的文化運動非全島各地的講演莫屬,因為它既能聚集民眾,又可和各地人民、仕紳交流想法。但在演講時,若提到稍有不當的內容,一旁的臨監警察就會大喊「注意」或「中止」、甚至遭到解散,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活動,凝聚成一股官方無法忽視的力量,講演被迫中止的情況也漸漸屢見不鮮。

3-4. 那些年與總督府的文化角力:百年慶典·成發祭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交通方式.png

迥異於現代社會消息流通及傳播的快速且便捷,當年文協欲傳遞理念,不僅需經過總督府及警察機關的同意、更有可能會遭遇重重阻礙。種種坎坷艱辛都在這個展區一五一十地呈現,從官方與文協的「第一次臺北師範事件」(林秋梧當時遭退學後,成為文協活動寫真隊辯士)開始,到「治警事件」使志士深陷囹圄、乃至出現反對文協的「有力者」抗衡等。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心得.png

即便如此,文協成員仍不斷嘗試各種提升文化的作法,儘管內部亦不免產生歧見與碰撞,但每一次的思想衝擊或困境,都更讓他們激出更獨特美麗的浪花。 像治警事件時,蔣渭水等人入獄反而創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作品,對群眾產生更強的號召力,反而使文協的聲勢更加浩大。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簡介.png

文協成員們在逆境中成長的同時,終究無法避免思想的分歧。1927年,文協召開臨時理事會,進入「新文協」時期,不到幾年,1931年隨著民眾黨解散、蔣渭水逝世,總督府也展開對左派團體、人士的大取締,文協形同瓦解。儘管如此,文協這十年來對於追求臺灣文化發展所做的努力與影響,依舊留存了下來。其中最顯著的,就是社會上各種地方團體林立,像是求知若渴的青年們組成「青年團體」(如大甲日新會);女權主義抬頭,開始有了一些「婦女團體」(如諸羅婦女協進會);當然,也少不了「農民組合」(如臺灣農民組合),以爭取農民權益等

3-5. 我們一起走過:文化ê文化基地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 交通.png

走過文化 ê 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,對台灣的文化運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,最後一站以複習的方式,呈現了全島文化萌芽的幾個重要據點,好比召開文協成立大會的靜修中學、 林秋梧遭退學處分的臺北市立大學、過去 《臺灣民報》總批發處義美延平門市、或是舉辦夏季學校的霧峰林家頂厝萊園等等。

文化ê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.png

在這裡,記得拿著手冊,集章完成1017號社的新文化認證,一起延續「謀臺灣文化之向上」的精神香火,繼續往周邊的「文化據點」旅行去,讓這份孤勇 眾志成城。

4. 一日文青走路旅行散策:深訪百年大稻埕,回顧文協風采

圖片 1.png

承參展後,一覽周邊相關景點,實地探訪更能身歷其境。果子曾經在文協成立百年之際,參訪了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、和文化內容策進院規劃的「你好,渭水」的展覽,就規畫過周邊旅遊路線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此篇文章:【台北】深訪百年大稻埕 回顧文協風采|一日文青走路旅行散策:帶你漫步「渭水之路」16個經典站點,重返世紀前的文化風韻

地圖2.png

行程從雙連、或民權西路捷運站出發,最後到北門捷運站離開,旅遊時間建議至少抓一整天。詳細旅遊介紹可以閱讀上文連結,而本文將進一步介紹其他,同樣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「遺珠」。

5. 延伸旅行景點推薦: 

5-1. 穿梭布行的陸離斑駁,全不及妳眼裡的光:永樂布市場

台北大同區景點 - 永樂布市場 雨備景點.png

穿梭布行蒐集所有陸離斑駁,只想用來證明再多顏色,也不及妳眼裡的光。

位於迪化街內的永樂市場是個以「布匹」為主要販售商品的大型空間,走上二樓琳瑯滿目的布料讓人目不暇給;同時在三樓也形成了產業群聚,修改服飾、衣物周邊配件等店家也一應具全;最令果子驚豔的則是四樓,這一層將傳統市場空間改造,進駐許多年輕的文創店家、藝文空間、甚至還有咖啡廳呢!非常適合服裝設計者來此尋寶、激發新的靈感。

5-2. 歷史抹不去的傷疤,二二八事件導火線發生地:天馬茶房

台北大同區景點 - 天馬茶房.png

茶和布匹是當年台灣出口的最大宗貨物之一,因此旅訪大稻埕周邊,不妨將相關景點納入。本文此處介紹的「天馬茶房」是間由詹天馬在1941年創立的咖啡屋,亦為著名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緝菸血案發生地。雖然時至今日原建物已不復存在,但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將相關史料保存於現址三樓,願這些珍貴的歷史印記永留於世。

5-3. 佇立在十字路口旁,近百年間塵封的往事:仁安醫院

台北大同區景點 - 仁安醫院.png

願眼界所及的前塵往事,都蜿蜒成筆下的迷宮,一座還沒寫上出口的迷宮,才能把我們困在這裡。

台灣社會運動的發起人及領導階層多為就讀醫學院學生,而在日治時期最多醫生執業的區域,就在大稻埕、仁安醫院一帶。仁安醫院過去與艋舺的朝北醫院有著「北仁安南朝北」之稱, 也曾入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,但如今已不再營業。儘管如此,醫院古蹟仍佇立在十字路口旁,近百年間提醒著我們當年在這裡塵封的往事。

5-4. 經典巴洛克式的新浪漫:迪化街十連棟

台北大同區景點 - 迪化街十連棟 介紹.png

不用外牆灑進來的光,也不用窗桅被照得溫暖,迢迢千里的朝日,不如妳離開時揚起的灰磨,反正,看得見妳的地方,就不是遠方。

大稻埕周邊保留了許多老建築,其中唯一集體改建面積最大的區域就在迪化街十連棟,共10棟巴洛克式百年建築以鋼骨補強整修,成為新建案。其前方保留的「立面騎樓」曾舉辦不少市集活動,二樓亦進駐幾些展覽空間、文創店家等,倚牆探窗感受文藝的慢步調,好不愜意。

5-5. 將歷史的風韻,一起融入道道老台北味:慈聖宮天上聖母小吃街

台北大同區景點 - 慈聖宮天上聖母小吃街.png

慈聖宮又稱大稻埕媽祖廟,是當地人信仰中心,亦為大稻埕三大廟宇之一。廟前匯聚了整排的美食攤位,隨心揀選一間都大有來頭、都是最道地的老台北味。果子這次品嚐的是阿蘭大鼎吻仔魚炒飯、和江家原汁排骨湯:吻仔魚炒飯米飯粒粒分明,每口都有吻仔魚的鮮香;排骨湯將歷史的風韻一起入鍋燉煮,湯頭濃郁、排骨入口即化。

5-6. 把浪尖踩成一片海,潮汐更迭滿是繾綣:延平河濱公園

台北大同區景點 - 延平河濱公園 旅遊.png

長大後常常望著海,就好奇為什麼曾經喜歡浪。載浮載沉的時候,他們說那是一種流浪,如果是,那我要把浪尖踩成一片海,讓潮汐更迭滿是繾綣

大家熟知的大稻埕碼頭一帶,早從民國40年代就已是台北地區居民的後花園,坐在公園裡望著那片見證興衰演變的海,聽著夜裡捎來悠揚的街頭藝人演唱,這個夜,長得浪漫。

6. 「文化 ê 文化日常–臺灣文化協會紀念特展」觀展後感

新文化運動紀念館.png

生活在平和的年代,民主、權利、政治、文化,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,其實背後都是先人經年累月的和衷共濟,才能擁有的成果。在百年前,面對著高壓的統治、傳統的束縛,那些少數的志士當仁不讓,自告奮勇地為台灣人的未來盡心盡力、點燃文化薪火,並使之延燒成全島性的運動團體,實為不易。

台北大同區景點 - 延平河濱公園.png

於是乎,我們更應該透過了解當年眾一心奮鬥的「日常」,去珍惜目前這些得來不易的「日常」。走吧!帶著這份感激,走一趟文化之旅,將這份奉獻傳承下去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yan 的頭像
    Ryan

    果子的腳印 Ryan's footprint

    R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