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哪一天,曾經的篳路藍縷
都已成水泥叢林
繁華萬種早為滄海桑田
還願,生命走踏的歲月點滴
能知足存於心間
與我、與你
在大稻埕裡,相惜相偎
本文會依照以下目次撰寫,讀者可依興趣挑選閱讀
1. 啟迪民智的先驅:蔣渭水與台灣文化協會
2. 搭上時光機、重現百年風華:渭水驛站
3. 來一趟與渭水先生的深度約會:「渭水之路」大稻埕一日旅行
3-1. 以詩吟詠,我們的文化濫觴:蔣渭水紀念公園
3-2. 走一趟暗無天日的囚禁,直至重見光明: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
3-3. 城市裡屹立百年的歐式古堡:靜修女中
3-4. 用一縷茶香,感受往來港埠的物換星移:新芳春茶行
3-5. 來份塵封80年的美味,只為你而浪漫:波麗露西餐廳
3-6. 上醫醫國,下醫醫病:大安醫院舊址 (今義美門市)
3-7. 上流社會的一頁浮華歷史:蓬萊閣、江山樓舊址
3-8. 滿腔熱血的、台灣人的政黨:臺灣民眾黨本部舊址
3-9. 一個午後,一世繁華:迪化街
3-10. 寫封信,穿越時空寄給你:永樂町郵便局
3-11. 想把遇見你的種種曾經、所有美好,都在這裡上演:永樂座 (永樂戲院)
3-12. 用一首《望春風》代替當年說不出口的情愫:李臨秋故居
3-13. 台灣最早的洋樓街屋:千秋街屋 (港町文化講座)
3-14. 夜裡,那片等你停泊的岸: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
4. 「渭水之路」大稻埕一日旅行旅後感
1. 啟迪民智的先驅:蔣渭水與台灣文化協會
「我診斷的結果,台灣人所患的病,是智識的營養不良症,除非服下智識的營養品,是萬萬不能治癒的。」這是在日治時期,蔣渭水先生給台灣人的一段演講,同時也是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的初衷,期許可以以此為中心,逐步啟迪民智。於此之外,亦創《臺灣民報》宣達文化意識,可以說是竭盡一生不遺餘力,儘管路途跌宕,還遭受牢獄之災,但他堅定的信念,再再體現了當時文人士紳在宣揚民主與文化意識的激昂情愫。
2021年,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同時,台灣文化協會也沈默卻偉大的歷經了一百年,或許對有些人來說,蔣渭水與文協僅是歷史課本上的一段故事,但,這些實則對台灣的民主發展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為了緬懷、同時也發揚渭水先生的精神,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和 文化內容策進院 共同規劃了一系列的展覽空間及週邊旅遊路線,這次就讓果子帶大家,一起與渭水先生來趟知性的深度旅行吧!
2. 搭上時光機、重現百年風華:渭水驛站
素雅溫暖的木質門框,與比鄰冰冷的白鐵鐵捲門形成強烈對比,挖鏤的「渭水驛站」四個字,在磨砂黑的襯底下透出微光,彷彿延續著渭水先生的遺志,從這裡開始。旅行,有時候是為了可以更好的認識一個地方 ; 而想為這趟行程增添更多記憶、更了解蔣渭水與台灣文化協會,「渭水驛站」就是起點。
渭水驛站的現址,在過去渭水先生執業的大安醫院旁,也是昔日《臺灣民報》的總批發處,可謂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根據地。館內並不大,卻六大主題展覽不僅豐富、呈現方式更是令人耳目一新:不同於一般的陳列,渭水驛站將各項史料及文物以手繪漫畫以及情境營造(如上圖)等方式,拉近與參觀民眾的距離
適逢文協百年,近期更在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和文化內容策進院共同主導、並與產業多方合作後,推出常設展《你好,渭水》。展覽中,最特別的莫過於採用了目前亞洲僅日本、台灣才有的4DViews科技,重現渭水先生,之後這樣的科技會往部分大稻埕區域延伸,讓旅人處處都能一睹渭水先生風采。
那什麼是「4DViews」呢?簡單來說它就是類似「AR擴增實境」。透過「容積擷取攝影棚」(Volumetric Capture)的四面綠幕拍攝,搭配數台攝影機進行360度體動態影像捕捉,再搭配上AI空間辨識,最終讓參訪者只需要將平板對準對應的展覽場域,螢幕畫面中就能看到由蔣渭水曾孫蔣寶漳醫師所扮演的真人影像,有種在「渭水驛站」裡面抓寶可夢的感覺,只是捕捉到的是渭水先生呢!
就果子所知,目前台灣的4DViews科技主要多是應用在MV或VR遊戲裡,像是各位應該都不陌生的田馥甄新歌的MV《一一》,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成品。不過,4DViews 應用於文化場域倒是第一次,顛覆過去單向的看展模式,在渭水驛站中,只要跟現場志工索要平板,就能在展區中讓渭水先生親自向我們傾訴他的生命故事、並導覽參訪整個空間。
除了場域應用的創新外,用 4DViews 重現臺灣歷史人物也是首開先例,比起單調生硬的人物簡介,以這樣全新的沈浸式互動體驗,更能民眾將內容知識深植人心。未來文化局與文策院也將持續與各界合作,共創更多的文化與旅行價值。
「驛站」這個詞,果子覺得描繪得特別精準,因為這裡並不是旅行的全部,而是一個「站」,從渭水驛站繼續出發,去探索更多故事!走過百年來的點點滴滴,才會發現如今台灣人奔放自由的思想與生活,或許都是從這裡開始。
「渭水驛站」營運資訊:
地址: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7號
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日,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
臉書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eiShuiStation
大眾交通資訊:
捷運:由北門站三號出口、大橋頭站一號出口或雙連站一號
公車:
(1) 南京西路口(鈕釦街):518民生幹線、9、206、255、274、539、641、669、704、785
(2) 延平一站(南京):臺北觀光巴士藍線、紅25、304重慶線、250、302、639、660、757
3. 來一趟與渭水的深度旅行:「渭水之路」大稻埕一日旅行
從渭水驛站為起點,我們繼續以「蔣渭水及大稻埕」主題,來揭開這些塵封一世紀的奮鬥傳奇吧!
上列地圖中,黃色區域,是現今普遍大眾對大稻埕的範圍界定,北起民權西路、南至忠孝西路、東接重慶北路、西臨淡水河。這趟行程的景點多半匯集在南大稻埕,因此建議可以搭乘捷運到「北門站」再步行旅訪,不過果子也將其他非大稻埕區域、但與本次主題相關的站點一起羅列進來介紹,讓大家能更彈性的規劃。
若想完整走完整趟渭水之路,則可以從雙連、或民權西路捷運站出發,最後到北門捷運站離開,行程時間建議至少抓一整天。其中,果子將部分站點標註為米色,代表不需花太多時間停留,了解其沿革就可以繼續往下一站前進。
3-1. 以詩吟詠,我們的文化濫觴:蔣渭水紀念公園
倚著悠悠上升的捷運手扶梯,從二號出口通衢越巷,彷彿正往台北市中心那唯一座遺世獨立的小島接近:蔣渭水紀念公園。原名錦西公園,後為紀念渭水先生而易名,全區依「以詩造景,文史造園」的概念興建,不僅有文史展示,亦設立數個漢詩詩牌,以重現1920年代文協時期的詩作,更計畫定期邀請詩人與民眾吟歌唱詩,將平凡的公園打造為懷古的文人據點。來訪此處,不妨放慢腳步,品味一首首雋永的詩詞陶冶性情。
此外,園內另一大看點則是渭水先生銅像後方、仿大稻埕地區洋樓的紀念牌樓:承襲著17世紀巴洛克風格,擁有細膩的柱頭花飾與華麗對稱的列柱及樓梯 ; 磚紅色的外牆,結合現代主義俐落的米白色線條,屬於日治末期的折衷式建築,有著新舊交融的衝突與平衡,莊嚴肅穆又極具異國風情。
3-2. 走一趟暗無天日的囚禁,直至重見光明: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
踩著陽光灑落的樹影,任由和煦的風將自己輕快的吹行,在藍天的引航下,來到了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。這裡是過去的台北北警察署,經歷幾次的身份及樓高轉變後,在卸下重任之際,於1998年被列為市定古蹟,並整理、重建為現館,遙念彰顯這位日據時期非武裝抗日的英雄、臺灣的文化啟蒙之父。
這裡因曾為北警署,其內部設計如當年極不人道的「水牢」處刑設施、與為減少人力資源所設計的「扇形拘留所」都保留如初。其中, 「水牢」是透過將收容人關進到浸滿水的空間裡,使其無法坐躺休息,直至體力不支倒入水中溺斃身亡的刑罰,雖然如今已經不復存在,但對比於掩飾欲蓋彌彰的過錯,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毫無保留的呈現了歷史的軌跡,還是讓果子心中默默泛起敬佩的漣漪 ; 而「扇形拘留所」中也規畫了獄中文學的展覽,更能讓旅人感受當年肅殺的氛圍、以及出入監獄服刑的心境。
3-3. 城市裡屹立百年的歐式古堡:靜修女中
漫步蓊鬱的林葉間,在仰頭的剎那,以為自己來到了歐洲。寧夏路上,百年間屹立著一座高貴的城堡,它是由西班牙神父根禮孟德於日本大正時期(1916年)所創立的靜修女子中學,校園創立五年後,渭水先生等民族運動仕紳,即在此召開大會、並成立台灣文化協會,故此處可謂文協的重要的根源。
校園外觀最高的兩層樓,目前仍保持最初樣貌,是台北極少見的西班牙式古堡風格,行程中經過靜修女中,很值得在這裡留下幾張照片。
3-4. 用一縷茶香,感受往來港埠的物換星移:新芳春茶行
步履踏進了大稻埕的範圍,依稀離渭水先生又更近一點 ; 推動台灣現代化的齒輪,除了渭水先生與文協,連結世界彼岸的港埠也據有一席之地。1860年,為履行《天津條約》,台灣從淡水港開始對外開放,漸漸闊及本區,緊接著受惠於台灣茶業外銷屢創佳績,約莫40年後的大稻埕,已儼然成為繼府城外人口第二多的城市,許多新興的茶行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,其中,新芳春茶行是最好的例子之一。
新芳春茶行建於1934年,八十餘載間,因創辦的王氏家族在產業上的勢力,使之將台灣茶葉版圖推至東南亞國家、締造功不可沒的出口榮景 ; 如今雖隨著產業結構改變而沒落、終致歇業,但其集「茶行」、「烘焙茶工廠」、「倉庫」、「住宅」等機能於一身的完整茶文化空間,在2009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,並定期結合展覽,重現當年的榮景與文化脈絡。
3-5. 來份塵封80年的美味,只為你而浪漫:波麗露西餐廳
雖說「千古詩人半餓殍」,但在台灣民族自決的那個年代,知識份子們多認為「滿足了味蕾,才能文思泉湧」。日正當中,旅行了一個上午,到波麗露歇腳,與數十年前的仕紳雅士共進一頓穿越時空的午膳吧。波麗露是台灣第一家西餐廳,如此洋風的名稱,源於法國拉威爾的圓舞曲 “BOLERO”,是當時富裕人家、藝術家、以及激進份子「聽音樂、論時事」的最佳場所。據老闆所言,在那個年代若社會運動走漏風聲,憲兵就會在波麗露門外埋伏等待,目標一上門就直接拘捕。
於此之外,這裡亦是早期最高檔的男女約會、相親場所,雖然至今來訪,感覺無法與現代餐館的華麗與明亮相比擬,卻可以從餐具及調味料等細節中,感受其別出心裁。目前波麗露西餐廳仍持續營業,招牌為「鄉村咖哩飯」和「精緻西式套餐」、亦可單點用餐,從200~300元左右到上千元消費皆有,非常值得嘗試。
3-6. 上醫醫國,下醫醫病:大安醫院 (今義美門市)
人說醫有三品「下醫醫病、中醫醫人、上醫醫國」,意指最初等的醫師,只能針對疾病去醫療診斷 ; 中等水準的醫生則可從人的心理層面去作治療 ; 而最上等的醫師,則是像渭水先生一樣,為整個國家與社會對症下藥。
餐後走在延平北路上,緊鄰渭水驛站旁的義美食品,曾是渭水先生開設並行醫多年的大安醫院舊址,表面上醫病、醫人,實則醫國、醫民,不僅是當時社會運動有志之士的食堂及招待所,更是「台灣文化協會」登記的會址。如今雖然大安醫院已易手並搬遷至屏東,但仍可在騎樓的石柱上找到這面乳白色鑲著金邊的揭示板,時時刻刻提醒著往來的人們,這段青史未曾淡去。順帶一提,如今的義美食品是由高番王夫婦在1934年、沿用其祖父經營染布行的店名所開設,是「義美食品公司」的起家店呢!
3-7. 上流社會的一頁浮華:蓬萊閣、江山閣
午後的台北,天空憂鬱得像積累了一世紀的心事,厚厚的雲層,彷彿藝旦的胭脂,讀不出該有的情緒。安排在上午的修靜女中、以及下午的渭水驛站後,行程分別會經過「江山閣」及「蓬萊閣」。在1920年代前後,隨著出口貿易快速發展,使得台灣出現了不少富商,他們在經商的閒暇之際,常會到間間酒樓與政要、名流交誼聚會。當時,最著名的酒樓莫過於有著「江東春蓬」之稱的「江山樓」、「東薈芳」、「春風樓」、「蓬萊閣」四間。(上圖為四大酒家之首的江山樓舊址:甘州街1號)
酒家中有許多「藝旦」與客人交流互動、演出,就好比日本的「藝妓」文化,他們都是需經過嚴格的訓練與考核 ; 不同的是,當時台灣的藝旦們各個氣節不凡,有著一身不願服侍日本人的傲骨,與文人們同仇敵愾,使當時的讀書人流連忘返,甚至有「未看見藝旦,免講大稻埕」的說法。雖然目前幾間酒樓皆以歇業,但都是台灣上流社會的一頁浮華,耐人尋味。(上圖為蓬萊閣舊址:南京西路 163 號,是為「臺灣工友總聯盟」成立之地)
3-8. 滿腔熱血的、台灣人的政黨:臺灣民眾黨本部
渭水先生一生創辦了四個臺灣史上的「第一」,分別為: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「臺灣文化協會」、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「臺灣民報」、第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「臺灣工友總聯盟」、以及此處所言及的台灣第一個由人民所組的政黨「臺灣民眾黨」,浪跡大稻埕最繁華的區域前,如果有興趣不妨繞到天水路45號,來感受當年台灣鬥士們,創黨的為民謀福祉的滿腔熱血。
3-9. 一個午後,一世繁華:迪化街
繁華一世紀間,生命走踏的歲月點滴,細膩的藏存於街巷間,或日式連棟商店街屋、或漳泉州閩南式建築、或巴洛克式的華麗雕飾,與我、與你,在大稻埕間相惜相偎。19-20世紀間,若大稻埕是臺北商業的縮影 ; 那麼迪化街、永樂市場一帶的興盛,就是大稻埕發展的心臟。終於來到了整趟行程中,最熱鬧鼎沸的地區:迪化街。老街上的建物皆有可觀,紛雜多元的風格中,被簡潔的現代主義設計給化整為零,漫步老街就像走上時空大道,彷彿下一秒就能回到19世紀,與渭水先生照面 ; 此外,這裡如今仍有不少商家延續著台灣開港時的產業結構,如茶葉、中藥乾貨、布匹等高經濟價值貨物的店鋪。
在迪化街週邊,除了上述店舖外,隨著年輕人回流,也跟著帶入不少創意與想法,將傳統產業注入新生命,如穆耕活茶研所、布本設計等。這個下午,就留給這裡吧,一起穿梭在間間匠心獨具的小店,療癒日常生活的煩悶。另外,街上的霞海城隍廟裡有尊靈驗的月老,善男信女也可於此求取姻緣。
3-10. 寫封信,穿越時空寄給你:永樂町郵便局
「同胞要團結,團結真有力」這句非武裝抗日時期最震懾人心的口號,最早就是出自於此。渭水先生曾在永樂町郵便局致信給王錐,商討立民眾黨支部、及文協分裂問題,信中就提及這簡短有力的十字箴言。永樂町郵便局最早成立於1915年,當時渭水先生也常於此處發送電 ; 如今這棟挑高的舊式洋樓經整修後,仍持續著郵政業務。來到這裡後,總有種想寫封信給遠方的她傾訴生活的獨特情調與悸動。
3-10. 想把遇見你的種種曾經、所有美好,都在這裡上演:永樂座 (永樂戲院)
從公園到紀念館、從靜修女中到古茶行,想把遇見你的所有美好,都在這裡上演。除了酒樓外,一般民眾與仕紳的共同娛樂場所,就是號稱「台灣人的戲院」的永樂座。再歸功於台茶的發展,永樂座由大稻埕茶葉大亨投資興建,位置就在永樂市場前,外觀有著西式的華麗,內部則採典雅的和風,若滿席共可容納1,505人,落成時轟動一時,伴台灣人走過將近40個年頭,終在1960年易主為布市。
除了戲台娛樂,永樂座也是當年文協聚會、 演講的場所,故在1931年渭水先生過世時,民眾在此舉行「大眾葬」,萬人空巷就為送渭水先生最後一程。
3-13. 用一首《望春風》代替當年說不出口的情愫:李臨秋故居
「獨夜無伴守燈下,春風對面吹,十七八歲未出嫁,看著少年家」一曲《望春風》是許多人家中長輩都能琅琅上口的民謠,這樣膾炙人口的歌曲,作詞者李臨秋就住在大稻埕(目前故居並不開放參觀)。李臨秋是位流行音樂的女詞家,歌名中的「望」有「期盼」之意 ; 而「春風」暗指「女主角對愛的渴望」,歌詞中將台灣過去女性的矜持與保守、男女間的曖昧表露無遺。1938年,同名電影《望春風》上映,讓果子不禁也認為,這首歌或許就是在描述當時藝旦與年輕富商的愛情故事呢!
3-14. 台灣最早的洋樓街屋:千秋街屋 (港町文化講座)
夕陽也是多情的吧,在日落前,躲在樹叢後,拼了命的在千秋街屋班跛的牆面上,留下一道道、凌亂有致的吻痕。建於17世紀,橫跨清領、日據時代的更迭,千秋街屋是台北最早的洋樓,前區為讀報社,後區則是渭水先生當年與茶行租借、每週六舉辦港町文化講座、啟迪民智的所在地。
清朝時期千秋街屋周邊洋樓、大使館林立,各國使節於此頻繁活動;但在改朝換代後,日治時期經濟命脈往內轉移到迪化街,此處則漸趨沒落,成為曾經輝煌過的一頁信史。
3-15. 夜裡,那片等你停泊的岸: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
當天空的調色盤打翻了太多顏料,就想點起一盞盞光,讓我成為你看得見的岸。夜幕漸漸低垂,淡水河畔的大稻埕碼頭,被一顆顆燈泡點綴得滿是浪漫,五顏六色的貨櫃餐車藏著地道的異國美食,熱戀伴侶倚在桅杆邊耳語情深、三五好友在坐檯上把酒言歡,極盡爛漫愜意。
看似年輕、新潮的貨櫃市集,其實隱藏著不少玄機。整個區域的空間設計是以「時空膠囊」為發想,結合大稻埕的窗花、磚牆、牌樓建築,再將傳統產業中的茶、布、藥材包裝在其中,重新定義旅客對百年大稻埕的印象。用一杯微醺,佐週末假日悠揚的街頭演唱,為這趟「渭水之路」,乾一杯吧!Cheer!
4. 「渭水之路」大稻埕一日旅行旅後感
近幾年,隨著全球疫情不斷惡化,不僅旅客再一次重拾國內深度旅遊的樂趣、更開始更專注於認識我們所居住的這片土地與歷史 ; 同時,不少單位也積極推動相關政策,其中「無圍牆博物館計畫」就是希望民眾從臺北城市的生活日常,去深化顯現在地的人文價值,發掘城市特有人文風貌,像這次的渭水之路行程就是一個果子印象很深刻的實踐案例。
從文化局與文策院攜手打造的「渭水驛站」開始,透過高科技瞭解百年前的文化與嚴格、到實際走訪週邊延伸主題路線,讓旅遊不僅只是拍照打卡,而是可以更真實的去認識台灣。渭水先生的一生事蹟多發生在大稻埕,而大稻埕是過去引領全島邁足國際的樞紐,透過茶葉、布匹、藥材等外銷貿易,不僅富裕了台灣經濟,更使中西文化在稻江畔激盪,使二十世紀的大稻埕方興未歇,直至今日,就如同渭水先生留下的精神一般。
撇開政治的煙硝味,期許以大家能以這趟渭水之路為圓心、更多的故事為半徑,圈出一個數於我們的、耐人尋味的旅程。
留言列表